wangwenfangyin

读《圣经童话》小记

  今日刚读至 《圣经童话》之4——欺哄圣灵的后果一节。圣灵信徒遵照使徒开始施行类似于“大同社会”的平均主义,人人变卖房屋田产,将所变卖的价银放在使徒脚前,按照他们的需要,分给他们,东西全为公用,无人说某某东西是属于自己的。 

  这里看来甚好,似乎无甚问题。且这种做法相较近代空想社会主义家们的做法更具先知性和创新性。然而看到后面我整个人就不大好了。有一个叫亚拿尼亚的信徒偷偷藏起了几份银钱,大使徒彼得借主的力量得知了他的行为,质问他为何与撒旦结约,并行主的异能使他立刻断气。亚拿尼亚的妻子事后赶来,不知丈夫已死,被问及藏钱此事时仍没有承认,于是也断了气。所有人都对此时感到害怕。

使徒说,这就是欺哄圣灵的后果。

  我个人认为对这对夫妇的处理方式实在失当。从出发点讲,耶稣和主严谨布道和宣扬忠诚无可厚非,诚信自古就是人类该恪守的“礼”。但方式却过于简单粗暴,因人常之贪欲而直接损害人的生命,会激起人们的恐惧和不安而非信任。人们对诚信的态度应是在深切感受到诚信带来的好处和不诚信的弊端后,由衷地感激,喜爱,珍视并自觉追求其物。暴力反而阻止了人正视诚信,使人们产生“因为信仰主所以稍有不诚实就会失去性命”的概念,换言之就是“不信仰主的话就不会遭此劫难”。离心力在日后显现出来,这也是“吸引力法则”中的一类。

  也许说起这种话题很容易牵扯到另一个更宽并且也许永远也无法统一定论的话题——人的劣根性。人有劣根性,有七罪七情六欲,才有八苦。或许有的人会觉得我不过是出于认得劣根性在为亚拿尼亚开拓罢了,因为我自己没有信仰没有做足诚信,所以为他开脱不过是对自己的一种精神拯救。在此我也可以说,我仍然认为诚信是原则性问题,是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应牢记的,但人不是生来既知诚信为何物,也不是成人后所有人都是好人,更不是每个坏人都无药可救。如果说认将人的劣根性比作是人与撒旦结了约,那么耶稣的使命就是将人从撒旦的泥潭里拉起来,为他们施洗,洁净他们的心灵。信徒为何应一直信仰主儿不是信仰一次就够?因为人们不是经历一次施洗就可永葆洁净,只有时常沐浴圣光,才能心如磐石。归根究底,人之欲常有,像彼得这种做法并不是拔出了他的劣根,丹丹是将他推入了泥沼深处,抹杀了他们的生命,连解脱也算不得。

  正值耶稣刚从三日死亡的预言中复活没多久,正是思想除旧迎新,宗教改朝换代的变革之时,暴力或许反会弄巧成拙。联想近代洪秀全施行《天朝》,连婚丧嫁娶也一并做尽规定,不仅上面决策失误效果不好,出于新旧制度过渡阶段的人民自由各种不适应性,此时劣根性就会凸显无遗。这是个失败之例。

  再比现代中国建立之初,打击四类成分,将他们的财富充公或分给穷人,从根本上矫正两极分化的橄榄球式经济,这是非常见效的,是值得认同的,一定程度上为新中国的崛起提供了巨大助力。然而本应就此消失的阶级区别和封建思想残留却因为几十年来政策上对成分的持续打压反而保留了下来,上面抱着“要让全国人民都了解到四类是不好的不要想着资本主义”的观念,使得四类活不下去,四类的儿女也没有立足之地。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贫农成为了“四类”,四类变成了“贫农”。成分打击直到前不久才取消令我惊惧。“四类”不可只以财富数量来定论,四类所掌握的知识技术,所拥有的智慧与力量,几十年可以产生的效益,远非贫农有了财富就能赶上,假如当时的四类在失去财富后仍给他们留有用武之地,那么今日中国之发达可想而知。

  两极分化的加剧,对四类的赶尽杀绝,是上面的决策失误,与之性质相同的便是彼得扼断了信徒悔改的路。完全硬化的改革的诟病也许暂不明显,时间一长就会有蝴蝶效应。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的改革,无论是制度还是思想的变革,都应软硬兼顾。或许可以这样说,制度的变革可以稍硬,而思想的变革以软为主。毕竟人心不会屈服,却会信服,令其信服,且“信”且“服”,才能治人治国。

评论